第(3/3)页 实际上,中华鲟有人工养殖的,年年都会往长江放生,就是为了恢复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根据数据统计,二三十年来,我国放生的中华鲟超过七百万尾。 按理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流放,超过700万尾中华鲟放生到长江。中华鲟不说鱼满为患,至少数量也应该有所增长。 然而事实是,大熊猫都喜提“降级”了,每年都要流放20万尾的中华鲟还是极危动物;别说数量增加到摆脱灭绝危险,甚至连降级都做不到。 主要是放生的中华鲟存活率很低,有人估计只有万分之一。 早期,我们科学家科学家对于中华鲟的认识还不够,加上技术和经验没有特别先进;人工孵化的中华鲟,只能在幼苗状态下放回长江。 可是幼小的中华鲟,到野外环境非常难以存活,一些小型的鱼类都能将其捕食。加上长江水体污染、轮船航道对鱼类的影响等,所以放生的中华鲟成活率非常低。 “老宋,这位是我好哥们张耀华,跟你差不多。他的运气好,这次你们节目组能不能碰到中华鲟,说不定还得依仗阿华。” 朱伟光的朋友是个戴眼镜的斯文人,一看到他,张耀华想到一个词:君子。 “你好!既然是老朱的兄弟,那也是我兄弟,我也叫你阿华?你喊我老宋也行。那这次,就要依仗你了。”宋青书淡笑道,和张耀华握手。 “叫我阿华就行,我还是叫你宋哥吧!没有朱大哥说得那么夸张。”张耀华跟他握手。 虽然两人语言都表示亲近,但没有刻意,有些随意、淡然的意思。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有消息,九江那边发现过中华鲟,要现在过去吗?” 宋青书闻言一喜,顿时点头:“嗯!我这边已经准备充分,随时可以出发。你等等,我安排一下。” 说完,他就给人打电话,让节目组成员带上设备,尽快出发。 “要不要客串一下嘉宾?”安排完之后,宋青书转过头来,问朱伟光。 “我又不是明星,有什么好客串的?你还不如找阿华,他多少也能算是网络红人。”朱伟光推辞道。 嗯? 宋青书转而看向张耀华,他对网络红人没什么印象,听说过的,也就是最顶尖的那么几位。 “宋哥,别听他胡说八道,我算哪门子的网红?连个直播号都没有。” 人家网红,不都是靠直播赚钱吗? 而他虽然在网络上有点名气,但连个账号都没有,没有纸面上的粉丝,严格来说,还真谈不上网络红人。 “我胡说八道什么?你没有在视频网站建立账号而已,否则粉丝一百几十万并不难。” 有几十万粉丝,基本上也可以称为网络红人了。 “不信,你搜搜金鸡岛岛主吧!”朱伟光跟宋青书说道。 宋青书还真用手机搜了一下,密密麻麻都是张耀华的信息,他越看越惊讶。 “阿华,能客串一下吗?” 他们做节目,还是需要流量的,不然请明星干什么? “我没有录制过节目,我怕搞砸了呀!” 宋青书摆摆手:“本色出演就行,没录制过节目,没什么关系。” “那行呀!”张耀华随意道。 反正现在是休渔期,不用出海,就玩玩吧! “好!一会我让人起一份酬劳合同给你,知道你可能看不上那么点酬劳,但这是规则,不用看我的面子。” 出钱是电视台出的,不是他出。宋青书就怕张耀华谦虚,看在他和朱伟光的面子上,不要酬劳。 那大可不必。 宋青书更希望自己朋友在电视台拿到天价酬劳。 “行。”张耀华点头。 该是自己的,他也不会不要,那太傻逼了。 一个钟头后,张耀华就签了一份酬劳合同,价值八十万。 这点酬劳,在嘉宾里面,应该是属于最低的。但没办法!谁叫他的名气最低?这种酬劳,一般都是跟嘉宾的名气挂钩。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