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世界人民的中国印象!-《美利坚打猎:从荒野独居开始》


    第(2/3)页

    他看到了克劳斯的敬佩,看到了德州农场主的买家评价,看到了英国工程师和法国留学生对他背后那个真实中国的辩护与维护。

    林予安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微笑,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成就的满足,而是更深层次的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然后,他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后台的数据面板上。

    仅仅十分钟,B站的播放量就已经跳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十五万。

    黄金时间的发布,加上几百万粉丝的打底,让这个两小时的长视频,拥有了堪比顶级热门短视频的恐怖初速。

    与此同时,YouTube频道的观看次数也稳稳地突破了一万五千,欧洲的观众们在他们的午餐时间,贡献了第一波坚实的国际流量。

    林予安端起旁边的威士忌,浅呷了一口,心情平静。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没有再频繁地刷新,而是点开视频本身,戴上耳机,将弹幕透明度调到最低,开始和粉丝们一起,重温那个夏天。

    看着自己在极昼的阳光下砍倒第一棵树,看着弹幕从稀疏变得密集,再到如同洪水般将整个屏幕淹没。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过去。

    当他再次切换回后台时,那条代表着播放量增长的曲线,几乎是以一种近乎垂直的角度在向上攀升!

    B站的播放量,已经凶猛地突破了八十八万大关,点赞数超过十五万,而代表着观众最高认可的投币数,也轻松越过了五万的门槛。

    最让他感到震撼的,是后台实时显示的在线观看人数,此刻,正有超过二十万人,在与他一同在线观看这段漫长的建造史诗。看来国内失眠的夜猫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多。

    视频毫无悬念地,已经冲入了B站热门总榜的前五。而在YouTube上,观看次数也暴涨到了九万。

    评论区里,德州农场主和德国木工克劳斯那两条“现身说法”的热评,已经被顶到了最前面,获得了上千条回复。

    时间流逝,窗外的极光变换着舞姿,威斯曼的凌晨三点,林予安准备去睡前最后一次刷新后台。

    此刻,国内正是晚上十点,B站深夜流量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次,数据彻底“爆炸”了。

    B站的总播放量,赫然显示为二百一十万!发布仅三小时,便轻松地完成了许多UP主梦寐以求的“百万播放”成就,并且翻了一倍。

    后台的“新增关注”也在飞速跳动,已经超过了两万。老猫发来一条简短得只剩标点符号的消息:“爆了!安哥!!”

    YouTube的推荐算法也已全面启动,观看次数顺利突破二十五万,远超他的订阅数,开始向更广阔的国际观众群体辐射。

    他看到后台那些飞速跳动的数字,也看到了评论区里那些跨越了语言和国界的善意与赞美。

    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那是一种被理解、被认可、被夸赞的感觉,没有人会不喜欢这种感觉。

    关上了电脑,将所有的喧嚣都隔绝在了屏幕之外。

    事业上的波折,对他来说早已波澜不惊,这片刻的“云端狂欢”,只是他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小段风景。

    他走回卧室,轻轻地躺在家人身边。

    此刻,没有什么比身边熟睡的家人均匀的呼吸声,更让他感到安宁与满足。

    时间:12月25日,阿拉斯加时间凌晨。

    林予安在威斯曼木屋的温暖中沉沉睡去时,那支视频正以燎原之势席卷着世界!

    视频发布后的最初几个小时,热度的爆炸是可预见的,积累了半年的期待,如同被压缩到极致的弹簧,释放出惊人的爆发能量。

    B站的热门榜单,YouTube的推荐算法,将这个两小时的建造史诗推送给翘首以盼的粉丝和被“硬核”标签吸引而来的路人。

    他所看到的二百一十万播放量,仅仅是这场燎原之火的火星。那只是核心粉丝与第一批被算法推荐的路人贡献的初始能量。

    而真正驱动这场风暴持续变异,并最终席卷全球的能量,却来自于一个他从未预料到的细节。

    一个长达两小时十五分三十七秒的视频,背景音乐是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在圣诞节午后,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的观众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

    那段旋律,如同阿拉斯加的空气,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名状,它只是与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化为了情绪的一部分。

    音乐,只是将这一切感官体验粘合起来的催化剂。他们觉得好听贴切却并未深究其出处。

    然而,YouTube的评论区里,一些细微的,如同地下党接头般的交流,也开始在信息的洪流中悄然浮现。

    一条德语评论写道:【圣诞快乐!还有这音乐……这不是比伯的一首老歌吗?它一直在重复。】

    下面很快有了一条法语回复:【是的!我感觉是《Journals》专辑里的Recovery!多么不可思议和疯狂的圣诞礼物!】

    这些零星的火花,起初并未引起大规模的注意。毕竟,在一个硬核建造视频的评论区里讨论贾斯汀·比伯,本身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她们的耳朵对于某个特定的声音,有着宗教般虔诚的辨识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