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她并未将此事直接与阴谋关联,但多年的宫廷生活磨砺出的直觉告诉她,任何异常都值得留意。她将此事以寻常公务的口吻,夹杂在其他几条司制司日常事务中,通过揽月阁的渠道传递了出去。她相信萧景玄的敏锐,能从中捕捉到可能需要的信息。 同时,她也在暗中留意长春宫的动静。德妃虽已失势,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且其怨毒之心,绝不会因一时沉寂而消弭。 揽月阁 · 尺素心期 夏夜微风,带着一丝白日未散的暑气。沈青澜再次来到揽月阁石室。机关轻响,她取出的不仅有其回信,还有一本薄薄的、用蓝布包裹的书册。 展开信笺,他的字迹依旧峻峭,先是对她建立稽核流程的举措表示赞赏,称其“思虑周全,防微杜渐”。随后,他提及朝中关于北疆军械换防的争议,语气平淡,但她却能从中读出其下的暗潮汹涌。关于含章殿用度异常,他回了一句:“已知悉,会留意。卿之敏锐,常令吾惊叹。”最后,他写道:“暑气渐盛,宫室闷热,偶得民间解暑药方一册,或于卿有所助益。万望珍重,心静自凉。” 沈青澜拿起那本药方册子,翻开一看,里面不仅记录了许多实用的清热解暑方子,还在一些药材旁边,用极细的笔做了不易察觉的标记,似乎另有所指。她仔细辨认,发现那些标记旁的药材,大多具有安神、解毒或调理气血之效。他是在借这本药方册子,提醒她注意饮食、提防暗算,并给她提供一些可能的应对之法? 这份隐藏在寻常关怀下的深切担忧与周密保护,让沈青澜心弦微颤。她将册子小心收好,然后提笔回信。她并未多言自身,只将近日观察到的、各宫用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包括长春宫用度虽减,但某些特定药材的申请却未减少等)条列清楚。最后,她斟酌片刻,写下:“殿下所赠药方,甚为实用,感念于心。朝局纷扰,殿下身负重任,亦请善加保重,妾在宫中,一切安好,勿念。” “妾”之一字,她以往通信中从未用过。此刻写下,仿佛有一层无形的纱被轻轻揭去,露出了底下悄然滋长、日益清晰的情感。将信笺封好传递,她的心湖,因这无声的确认,泛起了阵阵涟漪。 朝堂 · 风雨欲来 几日后的朝会上,关于北疆军械换防的争议果然摆上了台面。兵部提出方案,由武库司主事王叡(王崇焕侄孙)负责督办此次换防。理由是其“精于庶务,熟悉边情”。 立刻有官员出列反对,认为军械事关边防安危,责任重大,王叡资历尚浅,恐难胜任,建议由更富经验的将领或官员负责。 双方争论不休,矛头隐隐指向了王崇焕任人唯亲。 萧景玄静立班中,并未立即发言。他在等待时机。 就在争论趋于白热化时,一位素以刚直著称、且与王氏并无瓜葛的御史,突然出列,呈上一份弹劾奏章,直指王叡在以往负责军械采买中,有“以次充好,虚报价格”之嫌,并附上了一些模糊但指向性明确的“风闻”证据。 这无异于在沸腾的油锅中滴入冷水,朝堂瞬间炸开。王党官员纷纷驳斥,称其污蔑构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