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苏轼回道:“臣与佛教,颇有一些渊源吧,臣长于眉山,眉山的佛教氛围,是有一些浓郁。” 赵昕便道:“那就好,我希望你能在辽国多多地宣传佛教。你若是有认识什么德高望重的高僧,也可以一并带过去。” 苏轼:“……” 赵昕解释道:“信佛能让人放弃杀戮,从而使得天下太平。接下来,你就任契丹宣传部,以及扶贫部尚书吧。” 苏轼很是无奈。 就不能再商量商量了吗? 臣不想去啊! 赵昕觉得,也只有被贬去了岭南,都能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能够在草原上,也过得好了。 甚至说不定还能给草原地区再拉上一点旅游的流量。 赵昕最后又问了句,“你对做好吃的,有什么看法?” 苏轼不明白什么意思。 赵昕便让对方回去,收拾收拾行李,跟亲友好好地道别。 随时准备北上,越快越好。 随后…… 赵昕又不得不召见了报纸这边的负责人。 让其以后印的报纸,要多印一些,方便可以拿来给辽国地区使用。 另外…… 大宋的其他地方,也不能没有。 很快…… 苏轼便收拾好了行囊。 而赵昕这边,也是首先联系自己的商团,把求购羊毛等信息,都刊登到报纸上。 再由苏轼把报纸一起带去辽国的上京临潢府。 又由三司,给了苏轼一点启动资金,到时候,方便苏轼在当地直接招人帮忙打点上下。 总之…… 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获得外界信息的环境,并且,把当地百姓看报纸的阅读习惯,都逐步地培养起来。 当然! 当地百姓连汉话都说不利索,更别提读报,可这种事,也不打紧。 毕竟现在不懂,不代表以后都不懂。 而且,他不懂,你可以招人去给他们读,把报纸上的内容都直接告诉对方。 你要是跟牧民说,什么地方有人收羊毛,价钱还算是公道,那他有钱难道不会赚? 只要你有利益给他,他自然就会赶着羊来找你了。 赵昕也拟在辽国上京建一个羊毛加工厂。 到时候也可以直接在当地招人处理羊毛。 剩下的,就只有售卖出货了。 由于赵昕早早就建好了商团,由自己的岳父来牵头打理。 因此这散货的事,对他来说,也并非是很伤脑筋。 而随着这样的交易变多,这发行纸钞的事,也是不得不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商人担心的是赵昕胡乱了发行纸钞。 而赵昕担心的,则是说不定有人会造假币。 不过你不得不承认,相比起铜钱、甚至是铁钱,这纸钞对他们来说,在使用上,绝对可以说是更方便。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要不要在某个州府先推行。 不过现如今,感觉只在某个州府推行,都有点不是很够用了。 最好是能在全国推行。 商团当中,有人觉得这样太激进了,所以支持跟反对的比例大概是一半对一半。 赵昕也只能是再等等。 而且…… 他还得对防伪的技术,再稍稍地提升一下才行。 像什么变色油墨。 最好是能通过化学的方式,稳定地创作出一种别人很难仿造的油墨,这样一来,就更加不用担心其他人会伪造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