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种电影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最后当卡尔口干舌燥的说完所有电影后,唐德开口决定道:“就《女魔头》吧。” “《女魔头》?唐德,你真的确定吗?” “当然,非常确定。” “好吧,既然你决定了那就《女魔头》,那如果之后有新的电影需求你还有兴趣吗?” “如果有,那就通知我。” “明白。” 卡尔回公司继续忙碌了,唐德则受邀前往《芝加哥》纽约的点映。 一般电影在即将正式大规模上映的关头,都会有几轮小规模点映,这是针对媒体、业内人士以及资深影迷举行的。 而若是像《芝加哥》这种想对奥斯卡发起冲击的电影,那么各位资深影评人以及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这位奥斯卡主办方的游说就非常重要了。 随着这么多年奥斯卡金像奖的举办,所谓的“冲奥”流程已经被业内人士摸得清清楚楚了。 《芝加哥》的出品公司米拉麦克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哈维·韦恩斯坦更是被称作“奥斯卡背后的男人”,即便现在还没有达到他的巅峰期,但他对如何冲击奥斯卡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 唐德知道他的手段,后世人仔细分析过,总共分为四个步骤。 海外镀金、操纵媒体、游说评委,还有抹黑对手。 海外镀金便是参加各大电影节,这一步主要针对的是非美利坚本土电影,因为这些来自于亚洲、非洲、欧洲的电影是没有知名度的,哪怕本国再热,学院派的老爷们也对其名字不知晓分毫。 因此亮眼的名头就十分重要,至少说起这部电影时,七八个连成一长串的获奖名头比电影本身更容易让人信服。 等电影在各大电影节刷完了脸,有了基本知名度后,就开始操纵媒体进行鼓吹,安排权威电影媒体、杂志的通稿;大价钱买硬广宣传位;如果剧组舍得钱,公关还会安排知名电视节目。 其目的就是让学院派的老爷们能从各大媒体了解到这部电影。 人总是会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电影评奖也是同样。 而当前哨战打好后,“冲奥”就进入了关键的游说环节。在好莱坞有许多公关公司,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因为剧组是不知道那9500个评审团成员都是谁?喜欢什么类型电影?以及如何去接近他们。 但公关公司对此一清二楚,英国卫报曾经开玩笑的说过,每年到了10月中下旬至12月31日的奥斯卡季,评审团会员都会出现在高档西餐厅,吃着免费的午晚饭。 同时伴随的,还有西装笔挺的公关们,他们会详细的给评委们讲解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点和升华点。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那些奥斯卡评委们已经满脑子都是这部电影了,等到投票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倾向。 1999年,哈维·韦恩斯坦甚至靠这套“潜规则”,让《莎温情史》打败《拯救大兵瑞恩》,拿下最佳影片。 导致《莎翁情史》在影迷口中一直佩戴着“最弱奥斯卡”的称号。 足以可见他的公关能力到底有多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