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农业研究-《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3/3)页
尹沁兰微微一笑,她哪里不知刘郧的想法,为了打消这厮的疑虑,于是正色的说,“你不要小看这些老人,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对于本地的农作物了如指掌,比如天气的时节变化、土地肥力的保持和水温的适宜程度,甚至各类作物的生长特性等等,这可是些活宝贝”。
刘郧不由一怔,突然意识到自己还真浅薄了,其实农业研究,与打仗是一回事,所谓“三军未动,情报优先”,这些耋老们还真是些宝贝,是农业研究的最佳情报官,都是一幅幅活的地图。
尹沁兰伸出两根指头,莞尔一笑,望着刘郧的眼睛,似乎胸有成竹,“光有这些老人当然不行,我们不是还有德国盟友吗”。
刘郧浑身一震,似乎想到了什么,刚想开口询问,尹沁兰站了起来,缓缓的走了几步,转过身来,沉声说到,“我虽然从来没离开过四川,走得最远之处,也不过重庆,但是鉴古可以知今”。
“鉴古知今,出自《资治通鉴》,鉴往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刘郧不愧是文科生,很快就想到了“鉴古知今”的字面意思,但是一句话合在一起了,就不知道尹沁兰说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了。
看着刘大官人的憨憨的傻样,尹沁兰不由呵呵直笑,但是也不敢太过了,万一将这厮惹得恼羞成怒了,可就不知怎么收场了,于是干咳几声,又回到正题上来,“德国自中世纪以来,已经打了好几百年的仗了,他们是天生的战士,就如同华夏古代的秦国一样”。
“像华夏的秦国一样,好战善战敢战”,刘郧顿时茅塞大开,终于明白尹沁兰的意思了,德国人善战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怎么保持战斗力就是一个大秘密了,这个秘密正是粮食的耕种与产出。
以长平之战为例,后人总说赵括纸上谈兵,才有长平大败,赵国被坑四十万,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秦国以强横的国力,以四五百万的人口基数,征召了一百多万军队,而且前后历时二年半,才耗得赵国无力再战,从而不败而败,因此长平之败实是国力之败。
秦国不过战国七雄而已,为什么有如此强横的国力,当然是商鞅变法居首功,变法的核心正是“耕战”,所谓耕战,就是农耕与战争,《商君书·慎法》有云,“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秦国)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因此,万变不离其宗,德国人想要保持军力强盛,那么耕战合一,就是唯一的选择”,刘郧顿时如同醍醐灌顶,要想发展川西县的农业,德国人确实是最佳的取经对象,问题是他们能答应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