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德国突变-《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2/3)页
爱出风头的汪院长,不但亲赴上海接待卓别林大师,还率领大小官员一起捧场,还在上海虹桥公园发表了即兴演讲,宣称“中美合作,将取代中德合作,将与苏联、日本和英国等大国一起,共同维护远东的国际秩序”。
从表面上来看,老汪的发言也没什么稀奇之处,因为许多政治人物,都喜欢发表这般“高大上”的外交辞令,以及发疯似的胡说八道,可惜汪院长不学无术,又不怎么喜欢关心国际大事,这番无脑之言,刚好让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德国政要,火冒万丈,还以为华夏即将抛弃德国,转而与英美结盟。
1936年1月,德国为了团结华夏,还主动提出帮助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京宪兵队伍。3月1日,老蒋还在美国访问时,华夏宪兵学校就已经悄悄的开张了,日后号称无敌的中华宪兵,就出自这所特殊的军事学校。
然而更令德国人仇大苦深的是,1922年法国曾借口德国没交付战败赔偿金,与比利时军队一起,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区,制造了震惊全球的“鲁尔危机”。1935年5月2日,法苏两国又签定了《法苏互助条约》,从战略上对德国形成东西夹击,有效时间5年,生效时间正是1936年3月26日。
因此,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决定军事冒险,单方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条约》,命令德军开进莱茵兰非军事区,并在那里修筑了军事工事,目的是为了防御法国军队对德国随意侵犯的可能。
当然,刘郧与法肯豪森身在远东,压根不知1935年至1936年,德国国内的社会经济再次出现危机,希特勒此番军事冒险,也有转移社会关注焦点的意思。
因此,汪院长的一番外交辞令,真的令人很难说喜、很难说悲,更多是一种无知吧,而就在德国愤怒的时候,日本首相兼外相,广田弘毅,及时抓住了机遇,派出特使松岗洋右,秘密会见了德国的空军司令戈林将军。
戈林是一战期间的飞行英雄,目前是柏林的核心政要之一,日后还登上了德国空军元帅的宝座,因此很得希特勒的器重,经常与“外交部新星”里宾特洛普一起,游说希特勒与日本人结盟,并将国内的温和派定义为“华夏游说团”,其矛头直指外交部长冯·纽赖特,战争部长冯·勃洛姆堡,以及国防军之父冯·塞克特等鸽派人士。
幸好本时空有刘郧的出现,及时的提供了初级治疗液,导致冯·塞克特将军没在1936年与世长辞,因此“鸽派”在德军之中仍有很大的影响,暂时没让戈林等人的阴谋得逞。但是希特勒本人却心动了,已经派里宾特洛普担任他的特使,专门谋划“柏林—罗马—东京”得轴心计划,以及反对红色苏联的“防苏协定”。
尽管德国鸽派在尽力延迟战争的到来,但是许多政治家都看到了一点,“日德结盟是大势所趋”。
法肯豪森将军在华夏待了很久,对华夏的基本国情极其了解,尤其深知华夏民众的淳朴与善良,倘若有朝一日,让他们与日本鬼子一起侵略华夏,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导致他深感良心不安,这就是他来真君庙祈祷的真正缘故。
刘郧可是未来人,对于德意日三国结盟,形成二战法西斯阵营的轴心,也是早有心理准备,这些年来他虽然为德国人,提供了很多的资源与技术,但是从来都没将抗战的未来,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奇迹上。
日德结盟,是这个特定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德国的陆军历来很强势,但是海军方面却极其弱势,而号称世界第三的日本海军,却刚好能弥补这个致命的弱点,这一点,根本不是华夏在短期内能够迎头赶上的。
民国时期的华夏,是个国土庞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却也是个全球知名的弱国,尤其是军事力量方面,不要说与英法相比,就是与日本相比也差之甚远。
今后华夏也许真的会强大起来,但是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恐怕是没什么希望了,而德国的复兴之战,将在二三年之内打响,因此不能将宝押在华夏身上,那么主动积极的日本人,就成了柏林的最佳选择之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