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平津失守-《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2/3)页
    总期望日本鬼子能善心突发,突然中止全面侵华的军事行动。
    这种消极抗战的心态,严重影响了华夏军民的备战,直到鬼子扩军百万,一一占领平津,即将席卷整个神州大地时,老蒋才放弃了与日媾和的幻想,不得不仓促的发起淞沪会战,希望能化被动为主动。
    7月16日,日军在华北的兵力达到5个师团,总兵力十五万。
    7月17日,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川谷清,在上海海军驻地,向本土海军司令部报告,“为置中国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是最要者”。
    同时,日军参谋本部向天皇递交奏报,“进攻上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在适当的时机果断地实行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以威胁中国国民及军队的生存,并切断对外经济活动”。
    南京政府的特务也确实厉害。
    老蒋在当日就收到了上述等情报,只好在庐山发表抗战演讲,就卢沟桥事变通电全国,“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老蒋的意图也很明显,重点是想警告日本鬼子,“你别欺人太甚,我们华夏是敢战能战的,我们将全民皆兵,你们怕不怕”。
    可惜蒋委座的一番苦心白费了,反而让日军上下读解为,南京政府软弱无能。
    7月26日,华北日军总部,向驻守的平津二十九军,发出了最后通牒,命令宋哲元部即刻撤出北平与天津。
    这种无耻的要求,被二十九军上下断然拒绝。
    随后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和天津,以及邻近的各个战略要地,发起全面进攻,一时战火纷飞,无数平民惨遭屠戮。
    7月28日,日军向我北平近郊南苑、北苑等地发起总攻,华夏军民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侵略者,在敌人的炮火、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
    7月29日,宋哲元率部退往河北保定,日军占领北平。
    7月30日,日军从大沽口增兵天津,对我天津守军(张自忠的第三十八师),形成了战略合围之势,导致守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是日天津沦陷。之后华北日军集重兵南下,导致整个华北为之糜烂。
    7月31日,蒋介石再次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抗战到底。
    8月初,日军以北平、天津和东北三省为依托,分三路南下,对整个华北展开攻势,其北路日军沿平绥铁路线西出南口(居庸关南),向晋察绥等地发起进攻,战略目标是攫取的绥远、山西和内蒙古。
    中路日军则是从北平出发,顺平汉铁路线(从北平到汉口)南下,直指保定、正定(真定)和石家庄,战略目的是攻取河南,合围山西,占领陇海铁路线(从陕西到连云港),进而威胁武汉三镇。
    至于东路日军,则是从天津出发,沿津浦铁路线(从天津到南京浦口)南下,战略目的是攻取济南、山东、徐州,最终占领南京浦口。
    南口是居庸关南侧的险隘,是太行山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更是扼守冀察和山西的咽喉所在,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西路日军的战略意图,令南京国民政府和晋绥军的高度警觉。
    8月5日,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汤恩伯率部进驻南口,赶筑野战防御工事,意图凭借南口的险隘,抗拒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和第五师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