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甲光向日-《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1/3)页

    梅塞施密特很快睁开了眼睛。

    他有些苦笑的说,“将军阁下,不得不说,你的提议——真是一个好主意,就是有一点不好,它太浪费钱了,由于工艺加工的问题,一个小型涡喷发动机的价格,已经不比一架战机差多少了”。

    “但是,说到实际的威力,恐怕还不如105毫米的野炮实用,而且大炮在一分钟之内,还能发射十多枚炮弹呢”。

    “这种小型的涡喷发动机,在加工时的难度,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哪怕德国最好的兵工厂,也不敢接单制造,因为报废率太高了,当然,涡喷发动机本身就难以制造,否则涡喷战机,也不会至今还没出现”。

    对于教授的担心,刘亦诚却不以为意,他有蚂蚁机器人在手,只要能设计出来,他就能制造出来。

    他有些得意的笑道,“这种火箭弹,当然不是用来打步兵的,就说贵国的高射炮,一门88毫米的高炮,仅论价位的话,也不比150毫米的野炮低,但是说到实际的功效,好像也不怎样,而且随着战机技术的发展,又有哪一位飞行员,会傻得去硬碰高射炮呢”。

    “这两个问题,根本不是一回事”。

    梅塞施密特也有点苦笑了,不过刘亦诚的意思,他也算搞清楚了,这种特殊的“火箭弹”,是专门用来摧毁敌人战机的,而且最好是一枚火箭弹,就解决一架敌机,这样算来,当然是赚大发了。

    不说战机的价值,光是飞行员就是无价之宝。

    而且随着飞机的体形越来越大,从机翼到机身的空间越大,若安心要布置武器挂点的话,足足可以增加到11或13个,除去副油箱和机枪位置,再怎么也能设置六七个火箭弹挂点,若实现一枚解决一架敌机,一个中队的战机,足以击落一个联队的敌机。

    不得不说,这效果简直是灾难性的。

    梅塞施密特教授耸了耸肩,算是被刘亦诚给说服了,不过他也要求刘少将答应一点,如果这款火箭弹被研制成功了,他想无偿的送给他的祖国德国,因为无论他走到了哪里,他始终是一名德国科学家。

    “科学没有国界,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刘郧自然不会太介意,梅塞施密特教授能来华夏搞研究,本来就是中德合作的产物,何况教授本人又是新型火箭弹的主导研究者,当项目研究成功之后,想反哺给他的祖国,也是人之常情。

    一个能忠于自己心、忠于自己感情的人,才是一个正真有所成就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科研,最后才能摘下科技树上的硕果。

    在向梅塞施密特承诺的同时,刘少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两条腿走路,首先传统火箭弹不要放弃,努力提高火箭弹的射程与精度,同时加快研制新型火箭弹——在他看来研制这款火箭弹,并非什么坏事,正好用它验证涡喷发动机,也变相研制了喷气式战机。

    至于新型火箭的加工问题,根本不用考虑。

    华夏有的是能工巧匠,想像欧美那样规模化制造,或许真有一点难度,不过想年产几百枚火箭弹,还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能以此干掉几百架敌机,那真是赚大发了。

    华夏的能工巧匠,比如汉阳兵工厂的欧阳兄弟,那是早已名声在外的能人了,就连远在德国的梅塞施密特,也曾听过这两位奇人,因此对于刘亦诚的说法,也并没怎么反对,相反还有一种深深的期待。

    刘少将本来还想再说点什么。

    比如另一时空的早期导弹,什么热源制导、惯性制导、有线制导,以及磁性制导等等,都拿出与教授探讨一番,不过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因为他自己也是似懂非懂,何况梅塞施密特教授也比较忙,任务也比较重。

    如果乱说一气,导致教授崩溃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随后刘亦诚在智脑的帮助下,改进了苏德联合型火箭,新的火箭弹箭体长2.1米,直径0.132米,有效射程11.3千米,弹重48.7公斤,而准确性也略有提高,弹点散步偏差120—200米。

    目前只生产了空射型的火箭弹,因为出征石家庄在即,能在仓促之间改造出来的,也只有发射火箭弹的歼击机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