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可惜他不属于不列颠(五)-《大国海魂》
第(2/3)页
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总司令充满力量,微微上扬的手臂,等待有些悲壮和萧瑟的指令。
“同意快速舰队返航,大舰队各舰不必追随旗舰,以分舰队为单位,就地左转向!”苍老的杰里科扬起的手臂用力挥了下去,发出属于老军人,象征了大英帝国海洋时代最后辉煌的命令:“我们得为不列颠保留元气,我们得带小伙子们回家,这是即将下台的将军最后的指令,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铁公爵号主桅杆信号索上挂出了“以分舰队为单位,就地左满舵,全速返航”这旗语,苍茫的北海生出一丝细腻的波澜,长长的战列线渐渐断裂开来,细分为六组编队。
“该死,我们刚重新拉开交战距离,结果英国人却要逃跑了!”溅落在大洋舰队附近的水珠消失了,从充斥了硝烟的望远镜里,瞭望员发现涂着海军灰白的英国主力舰渐次停止炮击,冒着帝国精准而凶悍的弹幕开始危险的大角度转向。
放弃不落下风的战列线,采用转向更加便捷,更节约时间的分散转向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不言而喻。
“胜利了?”
腓特烈大帝号,瞭望员缩着脑袋,战战兢兢的从嘴里绣吐一个足以令全世界为之疯狂,足以改变欧洲战争态势的关键词。司令塔内,头脑灵活的参谋们终于回过味儿来,使劲吞咽口水,润色因为紧张而干涸的喉咙。
投身于德意志海军人等船时代,发轫98年德英海军军备竞赛,大舰队总司莱茵哈德舍尔上将的情绪注定要比年轻人更加复杂,他更能深味“击败皇家海军”这六个字沉甸甸的重量。
“大洋舰队,追击!”
舍尔上将代表在崛起之路上屡屡遭受打压的德意志民族发出20世纪上半叶在北大西洋上最震撼人心的怒吼!
大洋舰队加入追击的行列,追随英国人的动作开始大转向。虽然英国人拥有率先转向和内道的优势,但大洋舰队并不缺乏应对措施。
1897年,海蒂西莱姆在他的《论战列舰时代的非对称作战》中对于下一代主力舰的定义明确提出了“标准战列舰”的概念,也就是“尽可能高的主力舰的航速,同时也要保证舰队航速标准的统一”。
虽然从战列舰航速越来越快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不过标准战列舰显然更有利于在海战中采取整齐划一的战术动作。西莱姆的观点被德国海军舰船设计师广泛的借鉴吸收。事实上,1906年英国无畏号战列舰下水,西莱姆早期的论文也广泛的传播开来,在东非蹉跎人生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在国内被习惯穷酸的德国设计师们奉为神明的盛况。
1906年10月,拿骚级战列舰设计图纸最终完成。为了给帝国后续战列舰提供航速提高的空间,设计师放弃了对炮塔数量和主炮口径的追求,在大型蒸汽机相对落后的时代硬是让拿骚级拥有了令英国第一代无畏们汗颜的节最高航速。即便是遥远的1915年,拿骚级强压通风后依然能跑出令人啧啧称奇的节航速。
于是,这个数字成为帝国战列舰的标准,即便动力更加强劲的蒸汽机出现,吨位增加使得相对宽裕的舰体空间可以放下更多的锅炉,但是国王级最高航速仍旧保持在节。
反观英国,虽然最新式的铁公爵级战列舰最高航速可以达到2节,乔五、猎户座、巨人、海王星和圣文森特级战列舰最高航速也有21节,但是在海军,木桶理论无处不在,因为老迈的柏勒罗丰级只能保持节航速,无畏号即便是过载状态也只有21节。
高航速条件下,命中率会降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为了节约炮弹,大洋舰队停止炮击。强压通风后,战列舰的航速逐渐提升到极致,轮机长和锅炉兵成为整支舰队最忙碌的人,而航海长和航海参谋在图纸上的测绘和精密计算可以拿用坏了的笔头和垒得很高的废纸来衡量。损管兵也纷涌而出,趁着追击的间隙尽可能修补战舰,以便迎接更残酷的考验。
第一战列舰队旗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医疗室,铺着防火材料的地板上满是受伤的水兵,还有一声声压制不住的痛苦撕嚎。医务官赖因哈特亨德里奇已经累得脱了力,随意坐在被硝烟熏黑了的舱门外甲板上,颤颤巍巍的替自己点了一根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