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皇权之所以无法掌控郡县乡野,就是因为郡县乡野里面藏着一个个宗族,藏着一个个士绅! 自秦朝一统六国后,便开始了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摒弃了分封制,设立郡、县、乡、里、亭之制。 但是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乃至明清,皇权委派的官员到了县这一级便结束,触手难以触及乡野之间。 原因,就在于这些士绅,在于这些宗族。 李弘壁侃侃而谈。 群臣听得心惊肉跳。 朱棣却一直面无表情,冷眼旁观。 直到此刻,他才终于明白,为何李弘壁一直要不遗余力地打压程朱。 一是程朱禁锢百姓思想,二是程朱弊病太多! 在那些个程朱理学家看来,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的团结稳定,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只有公卿大夫的宗族团结了,才能建立起忠义观念,而忠义又是朝廷的根本,宗族不稳,则国家不安。 就连苏轼苏大家也曾上书宋神宗,极言宗族团结之利:“今欲教民和亲,则其道必始于宗族”。 除了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外,隋唐世家大族的消亡,以及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也让越来越多的平民能够通过寒窗苦读改变命运,甚至高喊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就形成了一批批的士绅! 士大夫随着门阀大族消亡了,可是这些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团体就立刻填补了这个空白应运而生。 这些地方士绅,要么是告老还乡的官员,要么是官员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要么就是读过圣贤书获得功名的秀才举人,说白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身具功名的读书人! 这些人,就是士绅! 李弘壁不在乎群臣那异样的眼神,依旧坚定开口。 中国帝制时代虽然实行逐步施行中央集权制度,但碍于中国地广人多的特点,皇帝即使想要完全主导具体的地方事务也会是有心无力。 因此在最底层的乡野之间,具体地方事务往往由士绅阶层主导,由此形成了“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地方宗族自治体系。 可这些宗族自治靠的是伦理道德,并不是大明律令! 而他们那些伦理道德,又全都是士绅说了算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