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听说郭桓造反的事情后,怒不可遏,恨不能亲自写上一封讨伐檄文,以壮军姿。 至于宋濂,则是一脸的高深莫测。 他似乎是联想到了什么,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需要不断在大脑中构筑足够的逻辑推理,借此来不断完善他的猜想。 不过,即便不知道他心中所想,但看他不断朝淮西派那边抛去的眼神,也大抵能够推测出来,他肯定是想要借此机会,对淮西派落井下石。 “都哑巴了?” 朱元璋愤怒的咆哮,打断了所有人的思绪。 “那郭桓都造反了,你们却只知道在这儿跪着,一个个的,都是饭桶?” 越说越气,朱元璋狠狠又拍了一掌龙台,怒道。 “我大明从来不养闲人,更不可能养饭桶!想,都给我认真去想,郭桓此獠造反了,换做是你们,你们要怎么做!” 对于常年领兵作战的大将而言,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 无非是打仗而已。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做好大军补给。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论如何,这一仗都是要打的,那么现在开始进行物资调配,最快需要几天时间? 答案是至少一个月。 而这,还是在考虑后勤辎重一应俱全的情况下,最乐观的时限。 须知当年为了北伐鞑子,光是粮秣辎重可是足足准备了一整年的时间啊! 当然了。 事权从急,也并非是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只不过这解决的办法嘛,就显得稍微有点糙了。 “陛下。” 关键时刻,还是刘伯温率先开口了。 “臣,有言请奏。” 朱元璋扭头看向刘伯温,强忍着怒气,道:“起来说话。” “谢陛下。” 刘伯温站起身来,拱手道:“粮秣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备齐之事,臣以为,事权从急,可以先发一彪骑兵急行军,军队粮秣,由沿途驿站、道府暂为供应。” “等到事后,再由国库统一调配、奉还。” 刘伯温所说的这个法子,思路倒是不错,但却也并非没有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沿途道府的存粮极为有限,根本无力负担一整支军队的开销。 倘若掏空了沿途道府粮仓的存粮,一旦战事起,那势必会有大量逃难的人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