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才刚说服了杨宪、宋濂、方孝孺等人,他们就接到了消息,知道了无论是陛下还是太子殿下,都对摄政王殿下的这桩法令颇有微词。 于是,众人不敢有半点耽误,立即起身,朝着摄政王府邸的方向而去。 他们摆明了身份,进入了府邸之中,来到了摄政王殿下的书房里。 没有任何寒暄,刘伯温直截了当将他们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诉给了摄政王,并且还着重向摄政王殿下阐述了当前的具体情况。 “这么说来,不论是父皇还是太子皇兄,他们对本王所颁布的法令,都并不支持?” 似乎早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所以摄政王朱柏丝毫不慌,不急不缓地说道。 刘伯温无奈地点了点头:“的确也有别的因素制约,毕竟现在国库紧张,库存本就不多,即便全部拿去支持教育普及,也是杯水车薪,办不成大事。” 闻言,摄政王朱柏微微颔首。 “那你呢?你们又是怎么想的?但说无妨。” 摄政王的目光率先落在了方孝孺的身上。 方孝孺无奈,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古语有云,有教无类。进行教育普及的确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好事……” “不过,微臣倒是觉得,不妨先将教育普及的年限放宽些,十二年的时间太长了。何不改为六年或者三年呢?这样一来,国库的压力也能相对要轻松几分。” 朱柏并没有立即点评或者回答方孝孺提出的意见,而是扭头又看向了宋濂。 “宋濂,你又是怎么想的?” 稍微思索了片刻,宋濂认真回应道。 “回摄政王殿下的话,老臣以为,倒不必立即全大明境内进行推广实施,我们可以找一到两个试点县城,进行试点尝试,倘若效果出色,再缓缓推广不迟。” 不得不说,宋濂的这个想法虽然有些保守,但实际上却是当下最为可行的方案。 既有妥协的地方,也有坚持的地方。 主打的就是一个互相制衡,保证两边都不得罪,并且还能够把事情给办成了。 不得不说,宋濂的肚子里,还是有些东西的。 “杨宪,你是怎么想的?” “启禀摄政王殿下,老臣以为,兴办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杨宪的脸上写满了认真之色。 “这对我大明而言,简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天大好事!唯一有些尴尬的,便是这用钱方面了。” “老臣以为,既然国库空虚,那何不让地方财政向社会富商、富农们募集资金,以此修筑校舍。” 杨宪的这个想法很有独创性,并且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相当具有可行性的! 但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倘若当真是向社会富商、富农们募集资金,那么学堂的公立属性将会荡然无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