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重炮设计-《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2/3)页
小精灵发毛了,专门设了个半活动的固定架,终于一切都搞定了,效果是非常的好,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射速,与搬运炮弹时的安全问题。
看着造型奇特的固定架,刘郧总觉得有些别扭,记得在另一时空,根本没有这类的奇葩造型。
究竟什么地方有问题呢?对了,是机动性。
这个突如其来的固定架,除了平白增加了好几吨重量之外,除非是提前安设,谁能保证能在短时间内安置妥当,而且在架好之后,再想机动调整的话,根本不可能做到。
大炮的机动性,就是大炮的生命。
一门失去机动性的大炮,往往意味着被毁灭,因为大炮一开火,经验老道的敌方炮兵,就会即刻计算炮弹的弹道轨迹,往往在三五发之后,大致的发射方位就被敌人扑捉到。
倘若再等到敌方的炮火架完毕。
那时,所暴露的己方炮火阵地,就该面临被毁灭的时候了,因此但凡有经验的炮兵,往往是一阵急促射击之后,趁着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带着大炮赶快跑路了,目的就是为了预防敌人炮火的报复。
究竟有没有什么办法,只有自己能打击敌人,而又让敌人够不着自己呢?刘郧有些走神,对于大炮的测试已经不再关注了。
小精灵与他的心神相通,立刻停止了炮火实验,在旁提议道,“除非射程够远,或防御有效”。
刘司令不由一愣,细细的琢磨了一下,还真是这样。
只要射程够远的话,也确实只有自己能打到别人,就如同七二式步兵炮,与九二式步兵炮较量一样,一个是3500米,一个是2788米,射程近的肯定要吃亏些。
那么射程近三十公里的170毫米重炮,天然就比其他炮火优越些。
但是射程远也不是什么绝对优势,记得日军最喜欢将大炮上刺刀,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低矮的战壕,将大炮的散件运到战场的前沿,再临时组装起来,以其突然性和隐秘性,逆袭射程较远的敌方重炮群。
因此小精灵也没说错,大炮还需要“有效的防御”,比如身披重甲的坦克与军舰,又或坚固的永久性工事。
刘郧记得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沙俄的旅顺军港就非常的坚固,以凶残而顽强著称的日军,足足付出了五万多人的伤亡,才勉强占领了它,有效的防御确实很重要。
至于一战时的青岛军港,也是以工事坚固著称,仅仅三千德国军人,就让日军损失惨重,出现数万人伤亡不说,连“宝贝”的军舰,都被炮台击沉了好几艘,让日军痛得死去活来,一见到德国人就有点打飘。
对了,还有直布罗陀海峡的战争壁垒,号称“永不陷落”,由大英帝国控制了好几百年,确实从来没有陷落过。
即使到了21世纪,该壁垒依旧是英国霸权的象征,任何想通过的军舰,都必须得到它的许可,无论牛叉的战列舰,又或无敌的航空母舰,就没有不怕这类坚固的工事。
难怪在全面抗战的初期,老蒋总是强调“分梯次节节抵抗,以空间换时间”,因为让敌人去进攻坚固的工事,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至于守军素质低下,让敌人付出的鲜血不够惨重,那将是另一个话题了。
刘郧突然记起一事,能让日军出重兵进攻,而且是不计成本那种场面,好像在全面抗战之初,就有那么一次,具体是哪一次,他一时记不起来了。
究竟是哪次呢?是徐州会战、南京会战,还是淞沪会战呢?
对了,应该就是淞沪会战。
日军鬼子曾向全世界吹嘘,大日本皇军,将在“三个月内占领中国”,因此不得不铤而走险、拿人命去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