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已抵获鹿-《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2/3)页
此时一机要侍从,突然推开房门,送进一张紧急电文,上面只有了了的几个字,“已抵获鹿,川西101厂”。
委座顿时松了一口大气。
说到河北省会石家庄,很多人都略知一二,但是说到获鹿县就没几个知道了,在20世纪初期,石家庄还是该县的一个小村落,那时的获鹿县,是“通燕赵、连三晋”的货物集散地,是河北知名的旱码头。
随着正太铁路的兴建通车,日进斗金的旱码头开始东移,石家庄逐渐取代了获鹿的地位,成为河北中部的交通枢纽。
1906年,正太铁路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重复建桥,干脆在石家庄与京汉(平汉)铁路相连,将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石家庄,从此石家庄成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正式成为铁路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1907年初,平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相继通车,但给当地的行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因当时管理铁路的法国人不肯修桥,正太铁路的员工遂自筹资金,每人捐一天的工资自行修立交桥。
1907年底,石家庄标志性建筑,大石桥宣告竣工。该桥是一座铁路——公路的立交桥,横跨平汉铁路和正太铁路,该桥长150米,高7米,宽10米,辟23孔,石砌拱券,毗邻于火车站与正太饭店。
20年代之初,石家庄的发展更为迅速。
此时欧美列强刚好打完了一战,有大量的废旧武器沽价待售,华夏政府又被“远东军备配额”所限制,导致“联省自治”的呼声,尘嚣日上,而且还应时催生了“地方自治市”,由于石家庄也刚刚吻合这些条件,于是积极的筹备了“石门自治市”。
不过很遗憾的是,石家庄自治市是昙花一现。
第一,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早期的革命志士陈炯明,蜕变成了凶恶的反动军阀,为了独揽广东的军政大权,不但努力鼓吹“联省自治”,四处推销“地方自治市”,还炮击了孙先生的官邸,真是猖獗一时。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略知一二了,黄埔军校应运而生。
陈炯明及其所属部队,成了老蒋与黄埔军校的死敌,蒋委座为了消灭他,先后发动了二次东征,后来这厮的主张,也属于被封杀的对象。
其次,石家庄于1925年与1926年,两次获得“市自治资格”,却是由反动的北洋军阀所批准的,因此到了1928年,北伐战争取得全胜之后,南京政府陆续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而石门(石家庄)自治市,却刚好属于被取缔的对象。
1928年年底,该自治市向获鹿县政府,上缴了自治的钤记。
随后的近十年之中,石家庄成为了被遗忘的城市。
获鹿县是管不了它,而正定县(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又不想管,至于河北省政府是太忙了,先是军阀混战,整个中原打成一片废墟,之后又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河北等地也是风声鹤唳、一夕数惊。
因此石家庄的发展,有减慢的趋势,到了1937年,石家庄的人口也就七千人左右。
到1937年10月为止,由于平津等地沦陷的影响,很多人口纷纷外迁,此地的实际居住人口,已不足五千了,甚至还在持续的减少之中。
向老蒋发去紧急密电的,不用说,正是川西小霸王本人。
刘亦诚少将自从与刘湘告别后,就立即返回了川西县。
这厮回到川西后,首先是视察川西县与茂州市的空军部队,尤其是新组建的川西第四飞行联队。
联队长正是关系户宋杰克。
当然说他是关系户,似乎也有点不妥,别人是靠真本事上位的,当初还在空军学院任教期间,就总结了川西空军与美国空军的差别,一直致力于组建一支美式的空军联队。
宋杰克才华横溢,曾向孔玉玲和尹沁兰建议,将川西大学的名字,改为“西点—黄埔军校”。
此事甚至得到了李威利、蒋重光等人的支持。
在这厮看来,美国最好的军校是西点军校,而华夏最好的军校是黄埔军校,而且华夏现在又正值全民族抗战,因此川西的一切教学力量,都应该向军队与战争转换,川西“西埔军校”正是实至名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