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火箭研究-《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3/3)页
至于第三种,已经可以用于实战了,唯一不足的是,弹点的散布有点过大,确实只能用于吓人,单枚的有效杀伤有限。
对了,苏联当年的技术,应该还没超过德国人,他们的“喀秋莎”应该也没好到哪里去。
那么苏军火箭弹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好像他们也是以数量来取胜的,一个火箭弹发射车,可以承载24—48枚,倘若集中五六辆火箭车,搞一次齐射的话,在近二百枚火箭弹的笼罩之下,确实不用考虑精度的问题,只是有点浪费而已。
看到刘亦诚怔然出神,梅塞施密特决定略略讲解一下。
“第一枚火箭弹,是有名的康格里夫火箭,最早诞生于1805年”。
“它的创造者是英国的炮兵上校——威廉·康格里夫,他在借鉴印度火箭与华夏古代火箭的基础上,所研制出来的第一代实用性火箭,曾用于反拿破仑战争,以及与华夏的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枚火箭弹,则是康格里夫火箭的改进版,诞生于1844年,是英国发明家威廉姆·黑尔,所研制的第二代火箭弹,其射程与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巨炮时代兴起,这些火箭被扫入历史尘埃”。
“第三枚火箭弹,是德国军工专家在这几年,与苏俄秘密合作的结果,效果——你也看到了,射程或许还能再次增加,但在精度方面,还将进一步下降,除非是几百枚集中发射,否则只能吓吓敌人而已”。
“怎么会这样?”
刘亦诚也有些意兴索然。
难怪二战的时候,许多国家的空军都没怎么装备它,连苏俄空军也只是用来打打日本人,又或欺负一下德国人的地面部队,而德国空军也只是用它去打乱美军轰炸机群的队形而已,战果也确实了了。
很快刘少将就想到了另一问题,另一个时空的导弹,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有,在二战后期,希特勒所研制的V1型巡航导弹,与V2型弹道导弹,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没猜错的话,那些高科技产品,应该也是源于眼前的这些火箭弹。
嗯,也就是说,研究的大致方向,还是没搞错的。
“对了,这些火箭弹,怎么没有一款采用了涡喷发动机?”
“涡喷发动机?”
算是将梅塞施密特问傻了,用涡喷发动机去装备火箭弹,这又是什么情况?
难道是世界末日快到了?
这些有钱人,就是任性啊。
不过这个想法倒是很好。
德国教授闭上眼睛,在心中略略琢磨了下,还别说,如果给火箭装上涡喷发动机,即使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弹的准确性,也确实会上升好几个台阶,弹点的散布情况,还将进一步的缩小,比如控制在几十米之内。
第(3/3)页